quake_epicenters_1963-98.png
世界地震分佈圖(來源:太空總署)

政府有一億,有以下研究要資助。假定政府只能資助一個研究,你認為應該資助那一個?

a. 地震預測研究
b. 抗震建築研究

地震預測研究,像預測那一件潮流物品不再流行的東 Touch 、一本便利。抗震建築研究,像找出物品永遠新潮之道,對抗消費者多變、潮流轉變太快。適應潮流,順天而行。 ((早幾日看 Pearl Report 訪問近期大紅的港大地理學者陳龍生教授,他指出科學近乎放棄地震預測研究,他用的字眼,是「科學面對預測天災之戰已經輸了。」故此科學家將研究重點轉向抗震建築研究。書到用時方恨少,我讀中學時不太喜歡地理,上地理堂和同學談話被老師罰企出班房外。現在地理知識,可能比食鹽多過我食米的長者還少。也許是 division of labour 。世上沒有甚麼都會的人。)) ((最近又見到一個說法,是地震局說地震不能預測,但地震局卻能預測餘震。這是 short term prediction 和 long term prediction 的問題。 Long Term 永遠只能估到趨勢,而不是實在情況。例如天文台可就這幾天收集的天氣數據預測未來一星期的天氣。但他不能用這幾天收集的數據預測明年今日的天氣。就算預測得到,準確度都成疑。要是科學例子難明,就用股票市場作例子吧。一樣。預測,永遠是估 short term 比估 long term 易。估餘震,是大地震的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。有大地震有餘震,都好易估。正如今天下豪雨,明天都可能下雨的機會相當高。而長遠來說,天氣一定會轉晴。這個預測,無需科學,但相當 make sense. ))
N 年前 diaryland 年代就曾經用地震比喻潮流。 ((希望這個時候回帶不會被人覺得在發死人財。))

事過景遷,科技在向前,玩的東西沒變。變的只是科技,又是抗震能力的問題。早前看過一篇文,指出一些科技,沒有經過時代的興替,到今時今日需求量仍然很高。

Analog Watch

Dot Matrix Printer

Typewriters

Broadcast Radio

Pagers

Reel-to-Reel Tape

Vacuum Tubes

Fax Machines

Mainframe

Fortran

這些都是一個抗震力高的科技。而真真正正抗震力最高的是你自己,而不是科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