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rden wir Helden für einen Tag

Home | About | Archive

去吧無謂再停留

Posted on Feb 25, 2004 by Chung-hong Chan

陳慧嫻小姐:

昨日噫曭器D妳去年推出的大碟不好賣,只賣八千張,和以往八萬張不可同日而語。故此閣下覺得在香港樂壇太多偶像歌手,沒有香港人真心聽音樂,只想被歌手娛樂。

首 先我想回應後段,縱使我不是樂壇的乜乜阿哥乜乜翹楚。(如果我是的話,也釦琱w被廉署問話,甚至收監。)妳的言論早在妳事業如日方中之際,Beyond已 故成員黃家駒也說過同樣的話。他說香港沒有樂壇,只有娛樂圈。事過十多年,死的死,生的生,到了今日情況沒有改變,甚至更壞。

我對於妳貴為 主流歌手,只賣八千張唱片而感到可惜。可是,當大學生人工由八十年代的三萬六減到現在的六千元,是六倍的大衰退。而覺下的唱片,是一些非必需品,是屬於半 商品半藝術的產物,在經濟衰退之下,這些物品的需求量,「抗震能力」極低。而且,不法下載在這個年代如此流行,唱片銷售量大跌,已非今日之事。總結所有成 因,妳的大碟銷量大跌十倍,實非奇事也。

假如香港「樂壇」真的可以簡單二分為「偶像派」和「實力派」,妳的定位也為幾奇怪。與其將歌手分為 兩派,不如將聽眾分為兩派。一派是典型的年青人中大學生,他們愛聽的是Twins, Yumiko,但他們是最會消費的一群。故妳也說得對,偶像歌手的確已經壟斷整個唱片工業,全世界也是如此。好了,另一派的聽眾,是真的對音樂有要求的, 他們極為不屑聽偶像歌手的音樂。我想,妳的唱片是想target這一派的聽眾。可惜,妳們千算萬算,也算不出以下的東西。就是這一群的聽眾,看見香港樂壇 的粗製濫造,他們也不屑於去聽本地音樂,寧願將錢花在歐美或者日本的唱片,也不會去買本地歌手的唱片。就算買,他們都不太愛聽主流歌手的唱片。一些本地另 類音樂的唱片,九七前賣二三百,現在可賣一二千,抗震能力極高。難道妳還看不出一些端倪嗎?

日本是一個很龐大的音樂市場,縱使這幾年市場正在萎縮,但不同類型歌手都能生存。主流有主流的大市場,非主流歌者無論玩甚麼類型的音樂都可以有生存的空間,無論玩的是噪音、電音甚至演歌,同樣有人會buy。

香 港樂壇像日本的有二。第一是主流歌手出碟的速度。在歐美國家,歌手一年出一張碟根本沒甚可能。但香港歌手卻可以一年出三張碟,再加一張新曲加精選。另一個 像日本的是,新進歌手推出的速度。三兩日出一個,宣傳十足。市場上會有很多新進歌手,妳曾經在卡拉ok廣告或者巴士廣告上見過他的樣子,又有可能妳曾經在 一本大便見過她一絲不掛影封面。但說到他/她們唱過甚麼歌、歌聲如何、幾時聽過,卻不太知道。

日本work,但不代表香港都work。日本人消費力比港人強勁,而且人多,用國貨的心態比港人強。香港的樂壇,根本是一個十分有限的市場,只不過我們的娛樂記者覺得全港人都有興趣,讓包括樂壇新聞在內的娛樂版,比港聞更厚。

假如妳真的覺得,香港沒有人真心聽音樂,其實只是香港人對妳的音樂和妳的定位感到質疑,故此沒有買妳的唱片。再者,現今世代,資訊發達,唱片銷量根本不代表甚麼。倒不如數一數有「拈花惹草」這隻歌的mp3的電腦硬碟總數,我想會是一個更有效的indicator。

最 後,我的總結是,妳是香港偶像歌手的鼻祖。以前大賣,因為妳仍是少女歌手,極有市場。也雪磽~妳沒有將荻野目洋子的Dancing Hero改篇為跳舞街而大熱,而走徐小鳳的路線,也酗竣悛獐祩癒A會更為有趣,而非嚼之無味。今日只賣八千,而妳覺得自己為實力派歌手,請妳與葉麗儀、杜 麗莎、林憶蓮和葉倩雯等等的形象、歌路作一比較。經濟轉型,是這個年代成左疑鶬銦C我建議妳可以像王菲那樣,一年才出一碟,甚至更久,改玩一些非大路類型 的情歌,加多一層的深度。那就不會將自己限死在香港這個微細的主場,而且更可退去自己身上殘留的「偶像味」。

曾經是你的歌迷

陳某上

15:00 - Wednesday, Feb. 25, 2004


Powered by Jekyll and profdr theme